书朋网

书朋网>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> 第18章 舌战群儒-下(第2页)

第18章 舌战群儒-下(第2页)

久分猝合而亡者秦隋。

李素说得其实有点多了,而且他也知道,这番话按照后世个人主义的观点,其实是不太合适的,因为后世人讲究一个“上升通道”,包括李素自己也觉得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没什么不对。

对于汉末群雄,他也不太喜欢刘邦,更喜欢项羽。但他既然是君前奏对,为了功劳和名声,也不得不如此说了。律师说话都是为了当事人的利益,这很正常。

另一方面,李素熟读史书,也不得不承认,尽管刘邦后来野心大起来之后,多有不择手段的行径,但是在刚起家的时候,刘邦的动机应该还是不错的。主要他出生贫贱,一开始也不可能有多大野心——

这点跟曹操的《让县令》说得差不多,野心都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,刚开始只是想实现一个小目标。

但不管怎么说,李素前面那段话,已经让刘宏内心暗爽。

“原来高祖皇帝当年的动机比陈胜吴广还伟大那么多?教朕史书的大臣怎么从来就没跟朕说过?哼,肯定是那些人不想让朕知道刘家人就该做万万年天子,好让那些人吓朕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!一做天命就要示警。”

想到这儿,刘宏意气风发:“华歆!你还有何话说!陈胜乱天下,虽反暴秦,但其内心只为一己私欲,这种人还有什么好奉祀的。

传朕旨意,从今年起,砀山奉祀陈胜之举取消!那也不过是逐鹿诸侯之一。高祖皇帝之所以泽被万世,那是因他顺应天道,起初并无私心!”

华歆一时哑口无言,他也没想着去读史记一句句抠,也没想到李素在写书那几个月里,早就刻苦用功、在心里把历朝历代的反例都准备过了。

被刘宏训斥之后,华歆也只好满面羞惭而退。

所幸是君前议事,大家畅所欲言,李素也不可能追着对方骂。只要华歆肯认怂,总归可以止损。

华歆被击退后,场面一度安静,就在刘宏准备结束讨论,聊聊对李素和此次幽州功臣的封赏时,又有一个老臣,似乎是看再无人发言,而不得不亲自跳出来:

“李素,你说‘天道好宁而厌易’,此言无乃过乎?天数有变,神器更易,而归有德之人,此自然之理也。

汤武革命,皆以有道伐无道,天道一衰,天命便易,岂能迁延数代?你说武王有文王之积,那商汤伐纣,难道不‘猝’么?商汤又有何天谴?”

李素视之,见此人上朝居然还拄着拐杖,须发如银形如星宿老仙,胡子都长得垂到肚子了。听他自报家门,才知道是侍中董扶。

“董侍中,凡是不可一概而论,猝循有程度,天谴有深浅。《尚书-汤誓》曰‘时日曷丧,予及汝皆亡’,可见商汤伐桀时,古无循例,汤与伊尹心中皆不知天命可革,乃怀必死之心为救民而行之。

商汤愿与日同亡,则其起兵之时,并无取而代之信心,但哪怕同归于尽也要替天行道。故而天谴较弱,便如周公平三监一般,终能中兴。且商亦受到反噬,昔太甲不明、伊尹放之于桐宫,此即为商汤立国不稳之反噬。

盖历代太宗无有不经历板荡而后宁。若太宗之侧有良辅,入伊尹周公,则终能克复,若无伊尹周公而只有赵高,则天命更易。夏有太康,商有太甲,周有三监,秦有扶苏,汉有诸吕……”

后世宋濂方孝孺总结的殿兴有福论里,还一个很重要的总结,只不过李素如今不合时宜,他并没有写进书里,只是今天被迫拿来稍微说两句。

那就是殿兴有福论认为,天命厌变,历代大统一王朝的太祖哪怕靠武力镇住了,但太宗时必然会遭到反噬。

要么是太宗就亡国了、或者太宗死后那一支被推翻,要么就是原本应该当上太宗的那位,成为了隐太子被别人害了。

夏有太康失国,

商有太甲放逐,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