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朋网

书朋网>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> 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(第2页)

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(第2页)

就在这一年,太原又先后创办了农林学堂(这是我国早设立的一所农林专门学堂)、公立学堂(后改称为晋阳中学堂即后来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,现在的太原市第五中学)。

一九零七年初(清光绪三十三年),山西按察使丁宝铨因课吏馆积弊颇深,规模简陋不足以造就法政人才,经呈请山西巡抚恩寿同意,创办了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堂。

请调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刘绵训为监督,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毕业生吴人达为教务长,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崔廷献为斋务长。

同年,太原商业专门学校在新南门街上官巷西口设立,后改名为太原商业专科学校。由于学生不多,教学不景气,不久合并于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堂。

一九零八年(光绪三十四年)在新城街(即现在的十七中校址)创办了一所中等实业学校,嗣后改为商业学堂。

一九零七年,孟步云在南肖墙创办了公立女学校,这是太原市创办最早的女子学校。

清政。府在山西创办的这些学堂,虽然由于政治的腐败,经济的崩溃,有些学堂如过眼烟云很快消失,有些学堂中途易名或合并。但这并不妨碍,在三晋大地上新思想的快速传播,也不妨碍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时尚,一种潮流。

早在一九零三年(光绪二十九年),山西学政刘嘉琛任满调京,新任学政宝熙到任之后,就首先整顿大学堂中学专斋。聘请了一批中外教师任教,一改旧日的“斯文学究”之态,使中斋与西斋取长补短,合二为一。

随后,他又整顿了农林学堂,聘请日本农林专家多人授课,并添置了理化仪器。对太原乃至整个山西新文化的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,客观上也为西方新思想的传播,进一步创造了条件。

当省城太原教育蓬勃发展之际,学政宝熙感到教员供不应求,于是征得巡抚同意筹措经费保送学生留日学习。?第一批保送了三十名,其中多为山西大学堂中斋学生,武备学堂,农林学堂各有数名。除官费外,宝熙还鼓励家资富裕的进步人士自备资金出国留学。

凡有自愿申请者,宝熙则有求必准。

这样,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赴日留学,接受新的思想,并有机会与在日的革命党人联系,接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。

宝熙(1871——1942),满族正蓝旗人,爱新觉罗氏,字瑞臣,河北宛平人。光绪十八年(1882年)进士,始任翰林院侍读,一九零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一九零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任山西学政。是个忠于职守,热心新式教育,努力做事之人。他在学政任上,多有建树。

省城太原各大中小学堂的创办,不仅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,而且还为后来辛亥山西义举培养了诸多革命党人。

一所所学堂的创办,一批批留日学生的派遣和陆续返回,使新思想和新文化向山西各地传播。

加之一九零一年至一九零五年间,以知识分子为骨干的爱国革命团体,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,各种形式的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,民主革命思想在山西也同样迅速得到传播。致使山西的政治生态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,全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风貌。

一九零四年(光绪三十年)山西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,共有五十人。其中山西大学堂二十名,师范学堂十名,他们到日本后差不多都是学习文、法、医、农、实业或师范。另二十名是武备学堂毕业生,到日本进入了陆军振武学校,专学陆军。

一九零五年,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,联合兴中会、华兴会、光复会以及其他革命团体,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后,山西留日学生积极参加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